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建校80周年系列活动之中国物理学会女科学家巡回报告会

时间:2021年05月06日 11:53    作者:    点击率:[] 次

  储祥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2002和2005年分别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0年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核科学与工程系。2010-2012年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散裂中子源(SNS)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2017年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物理系任助理教授,2017年升为终身副教授。2017年5月入选国家青年人才项目,同时入职中物院研究生院任研究员,教授,博导。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面上项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重点项目,以及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项目。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PNAS,JPCL,PRL等。现任中国晶体学会小角散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女物理工作者委员会委员,Nature出版社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并担任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人,以及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澳大利亚中子散射中心(ANSTO)、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国际评审专家。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利用中子散射和X射线散射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软物质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以及生物分子和纳米材料的相互作用。

  金奎娟,女,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师从杨国桢院士。其间荣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等奖和亿利达奖学金一等奖。1995年留所工作。研究论文曾获《饶毓泰基础光学》一等奖。1997-1999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田纳西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美国科学院院士G. D. Mahan教授。2001-2003年在瑞典Lund大学作博士后。2003年4月回所工作。2004年被评为研究员、博导。2009-2017年担任中科院光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物理学会光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作为首席科学家分别承担科技部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

      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和奖章,2011年当选英国物理学会(IOPFellow,同年当选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并获得中国物理学会谢希德物理奖。2012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2013年当选亚太物理学会常务理事(AAPPS Council member)。2015年当选中国物理学会女物理工作委员会主任,2017年当选国际物理学会(IUPAP)女物理工作小组委员,和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物理发展委员会(C13)副主任(Vice Chair)

  彭茹雯,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6年)、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2017年)、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目前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女物理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微纳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领域包括微纳光学、光电功能材料与物理等,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90余篇。主持了包括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9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1年)、 中国物理学会“谢希德物理奖” (2013年)。

  刘韡韬,复旦大学物理系谢希德青年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聚焦在非线性光学在表面与低维科学前沿领域的拓展与突破,通过实验方法的不断创新,以解决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表面、界面体系中长期存在的挑战问题,并建立面向新材料体系的非线性光学表征方法,探索其中涌现的新现象与新机制,工作以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Nature Nanotechnology、Science Advances、PNAS、PRL等期刊,入选PRL Editor’s Suggestions,ACS Editor’s Choices、ACS期刊封面论文、ESI高被引论文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等,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以及上海市曙光计划支持。

  徐莉梅,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物理学院副院长。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2011年先后在犹他大学化学系和日本东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和担任助理教授;2011年至今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平衡与非平衡统计物理方面研究,特别是复杂体系的相变与临界现象、水的特性等方面研究,在相关领域发表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包括Nature Nature PhyscisNature MaterialsPNASPRL等,并受邀在顶级期刊Chemical Reviews 撰写综述文章。部分工作入选2018年中国科技十大进展;获201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担任多个国际期刊副主编、编委。2011年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01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报告时间:5月8日9:30

  报告地点:瑾瑜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



上一条:工程坊自主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与研究
下一条:智能航天器的发展和展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