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高性能计算前沿技术培训暨并行计算知识讲座-太原站

时间:2023年06月08日 10:23    作者:    点击率:[] 次


高性能计算前沿技术培训

暨并行计算知识讲座-太原站

 

一、 讲座简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性能计算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海洋大气、金融等诸多领域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它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中国产业水平和全球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高性能计算,算力将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中,为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也将为更多的高校学子带来无限的机遇和可能。

 

高性能计算前沿技术培训暨并行计算知识讲座-太原站于6月10日于威斯尼斯人8188cc官网(图书馆学术报告厅) 举办。由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CCF太原分部、威斯尼斯人8188cc官网联合英特尔中国及北京并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主办。本项培训通过与领域内领导企业与权威专家合作,致力于培养和发现更多在超算领域优秀人才。

 

在各领域中,高性能计算技术通过有效的并行处理和计算机架构优化来加速计算任务。比如MPI和OpenMP。MPI可以用于在分布式内存系统上进行消息传递并解决计算任务的问题,而OpenMP则是一种用于多线程共享内存系统下并行计算的API。这些技术在高性能计算中有广泛的应用,显著提高计算性能和效率。

 

本次培训由CCF高专委秘书长、威斯尼斯人8188cc官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张云泉研究员主持发起。特邀上海交通大学过敏意教授、李超教授做高性能计算专题报告,同时依托并行科技10余年技术研发、客户服务、举办行业赛事的经验,从并行应用角度出发,开展“全国并行应用挑战赛(PAC 2023”“国产CPU并行应用挑战赛(CPC 2023”宣讲,为参加培训的师生提供技术培训、应用、实践全方位的高性能计算高校讲座培训。

 

二、 日程计划-太原站 

时间

日程

主持人/主讲人

地点

09:15-09:30

签到及嘉宾入场

张云泉 院长

威斯尼斯人8188cc官网

(图书馆五层学术报告厅)

 

09:30

活动主持

张云泉 院长

09:30-09:40

校领导致辞

威斯尼斯人8188cc官网校领导

09:40-10:00

云原生体系结构

过敏意 教授

10:00-10:20

从三个维度构建可持续计算:挑战与机遇

李超 教授

10:20-11:20

HPC知识讲座

(详情见后)

刘帅

11:20-11:30

HPC应用案例解析

11:30-11:40

技术答疑

嘉宾及讲者

11:40-11:50

赛事宣讲

刘帅

11:50-12:00

集体合影留念

全员

 

三、 知识讲座大纲(拟)

• 并行应用开发概论

• 性能优化方法论

• 跨架构并行编程工具包Intel oneAPI

• HPC应用案例分享(具体案例待定)

 

四、 嘉宾介绍

丨特邀报告嘉宾:过敏意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致远”讲席教授,国家杰青,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IEEE Fellow,ACM 杰出科学家,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和会士 。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计算,并行编译与算法,并行与分布式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 ,计算机体系结构 。现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Sustainable Computing主编,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Cloud Computing、Journal of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等期刊编委;在IEEE/ACM Transactions、MICRO、ASPLOS、ISCA、HPCA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和会议发表了500余篇论文,出版中英文著作6部,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国际学术会议上获得最佳论文7次。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项目973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曾获得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多个省部级一等奖。





丨特邀报告嘉宾:李超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致力于研发高性能可扩展的计算机系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课题,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担任A类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的副主编(AEIC)和领域首席编委,B类国际会议IEEE SRDS的第39届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体系结构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演讲者,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2019-2020届上海主席;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最佳/优秀/焦点论文奖6次;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0余项。上海交通大学教学能手,入选全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主编/参编教材2部。本科就读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博士毕业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先后获得佛罗里达大学工学院 “盖特工程师特质奖”、Intel青年学者提升计划、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微软亚洲研究院铸星计划、IEEE TCSC可扩展计算技术委员会早期职业成就奖、上海交通大学孙永强青年学者奖等荣誉。

 



五、 讲师简介

刘帅 高级工程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HPC研究方向;

--并行计算相关研究经验6年;

--英特尔大学特邀讲者 Intel®DPC++认证讲师;

 

现就职于北京并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熟悉Linux集群环境下Fortran及C语言程序的编译与调试,对应用程序在系统级、应用级和微架构级调优具备丰富经验,参与涉及CPU、GPU多个实际研究项目课题的并行优化实现工作,具有多年VTune、ITAC等多种并行调优工具使用经验。

 

六、 互动礼品


丨书名:*《并行计算导论》

丨作者:(美)格兰巴(Grama,M.)等 著,张武 等译

丨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丨书名:*《算力经济:从超级计算到云计算

丨作者: 张福波 张云泉

丨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礼品赠与现场提问者,预计总计赠送10本)

七、 赛事组委会联系人

丨赛事官网:www.paraedu.org.cn

丨培训及赛事:李老师1581098328 余老师 18310726311 贺老师 18611345985 


附:报告摘要

报告一:

题目:云原生体系结构

简介:云原生是云计算的新兴计算模式,已成为新一代云的任务执行标准。云原生计算将大规模应用分解为大量的小函数,并封装在容器中运行,具有按需使用,快速弹性等优点,在AI推理、图计算、科学计算等领域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报告主要介绍云原生概念,云原生的体系结构是什么,在系统、框架和支撑层各自的挑战和问题,最后介绍我们构建的一个完整的云原生系统,包括框架,调度,支撑这三层。 每一层对应的技术是什么上述技术将显著提升云原生性能,推动该技术快速落地。

 

报告二:

Title:

On the Three Layers of Sustainable Comput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bstract:

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crisis are two of the biggest global issues of our time. It is critical to develop computing techniques that do not compromise the wellbeing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reduce IT carbon footprint, and to support emerging data-analytic workloads that tend to scale well with large number of compute nodes, there is a heightening demand for green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 this talk we would like to share our views on the design methodologies for sustainable computing. We divide sustainable computing system design into three layers and present the opportunities that each layer faces. We also discuss the deep challenges that must be addressed in the sustainable computing era. First, a new resource management abstraction for gaining visibility into the underlying infrastructure is needed. In addition, a framework that synergistically combines various software/hardware tuning knobs at each layer is necessary. Finally, it is time to develop appropriate autonomic control schemes to handle the dynamicity and complexity of the cloud. The above methodology constitutes the initial idea of a “Energy-Architecture-Workload” co-designed approach, which will lead to a mo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digital infrastructure, as required by the ongoing shift in computing paradigm.

 


上一条:创新创业学院举办22-23-2第十一期教学沙龙的通知
下一条:创新创业学院举办22-23-2第十期教学沙龙的通知

关闭